郑州市档案馆参与主办暨大型公益非遗礼乐沉浸式音乐品鉴会
《华夏礼乐•大河正音》首演圆满成功!
悠悠华夏五千年,中原文化始终是中华文化之根,一如奔腾不息的黄河始终滋润着中华儿女。刚健勤劳、自强不息的中原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发挥出了伟大的创造能力。《路史,疏仡记,黄帝》记载天文、历法、数律、甲子、音乐、作书、做史、医药等都是在黄帝时代发明创造,诚然,中原大地,真是一座文化宝库!
纵观历史于今,以“礼乐文明”的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并沉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深沉而悠远的奠基石,其中北朝时期兴盛的超化吹歌、朱载堉雅乐、享誉海外的少林寺功夫等列为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
“华夏礼乐•大河正音”
6月30日,大型公益非遗音乐会《华夏礼乐•大河正音》在郑州大剧院歌舞剧院上演。这是中原地区首场由热爱非遗传承文化的群众自发组织的公益性活动,整场演出汇合四大国家、省市级非遗项目团队——超化吹歌、少林功夫、朱载堉雅乐、华夏礼乐团、晶石造器博物馆等,演员年龄从30后到10后,监制徐宏杰、楚彦凯;总导演李桂玲;总策划王贵峰、崔建国、李旭、张亮等;策划廖洁、徐海峰等;艺术指导贺小帅;参与演出有杨俊峰、崔剑峰、宋俊忠、刘淑慧、杨世清、李静、张芷语等一百二十名演员。晚会的舞台背景音乐、策划、灯光音响独具匠心、古朴厚重、精心打磨制作,此次得到主办方单位郑州市档案馆、郑州市文化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郑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郑州城建聚橙剧院管理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整台晚会挖掘华夏发源地厚重的雅乐历史文化,反映淳朴的超华吹歌民风民情,将绝尘摄魄的箫笛和气韵神形兼具的禅宗少林功夫完美演绎,以朱载堉历史人物和台下互动对白串联古今时空脉络,呈现在1600名剧院观众面前一幕丰盛的音、视、听礼乐文化,晚会掌声如潮,好评不断,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讨论,各大媒体平台纷纷转播和热议自“唐宫夜宴”、“纸扇书生”、“祈”、“洛神水赋”河南文化出圈以来,此次中原非物质遗产文化“华夏礼乐•大河正音”组团创新尝试带来的新起点、新风尚、新生命力。
本场音乐会还有两位年仅百岁的革命伉俪,他们一路相伴,历经炮火洗礼的革命故事感染着在场观众。1930年91岁的杨士清和1935年86岁李静夫妇参加过解放战争、荣获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章殊荣,一幅幅历史的图片娓娓道来老一辈革命战士甘洒热血、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坚定信念和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这场音乐会由郑州市档案馆全程参与主办和资料征集入馆,后续以此产生的意义深远重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悠久历史长河中留存的文化财富,如何传承保护责任重大、路途漫长。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郑州市档案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抢救发掘收集和整理传承项目相关资料,通过系列详细的记载和保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完整的保存和延续下去,成为完整的文化遗产,永葆文化资源的光辉和价值,其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保护文化资源走在了前列;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树立“出彩河南”文化底蕴、文化自信、文化优势的奠基石,为实现中原崛起,打造国家中心城市奋勇争先。
《华夏礼乐•大河正音》追寻“华夏之根”融和“中华之魂”,必将以更年轻的姿态“飞入寻常百姓家”,引领中原非遗文化新风尚浪潮,更好地造福百姓,使之成为人们新时代的精神家园。---作者:高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