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为2021年6月30日郑州市档案馆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公益非遗礼乐音乐会现场)

(上图为“华夏礼乐.大河正音“非遗音乐会)

(上图为2021年6月30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公益非遗礼乐音乐会颁奖仪式)
回顾2021年,恰是党和国家“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郑州市档案馆在深入开展非遗文化、历史文物档案资料征集,扩大社会散存历史资料馆藏迈出了新的步伐。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华夏五千年,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这是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同年刊登在《求是》第20期的讲话。《人民日报》在2020年5月13日第1版上也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相继出台《“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由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资料,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位居前列。河南省会郑州市拥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项,省级60个,市级246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284人。少林功夫、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超华吹歌、巩义小相狮舞,都是郑州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日益增强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国潮热、非遗文化逐渐兴起并广受人民群众热爱,在多媒体平台能够以喜闻乐见的分享方式在民间自发传播。但非遗文化传承也面临后续乏力,许多“活历史”和极具历史价值的非遗资料濒临散失,急需抢救式发掘的困顿局面。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郑州市档案馆不断探索出档案工作领域的新模式。一是依重黄河历史文化背景,创新开展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征集保护工作、深耕具体实施方法,以打造黄河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为主体框架内容进行资料征集,为扩充非遗馆藏实物档案资料库、纳入馆整体布局体系深入社会团体;二是利用馆藏非遗文化历史档案,增强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让历史活起来”。开展系列“华夏礼乐大型非遗文化音乐会”、“百年征程”、“郑州记忆”等专题展览、公益讲座活动;三是联合多部门拓展征集渠道,扩大非遗历史文化实物资料媒体宣传力度和征集范围,以馆藏容量奠定历史文化宝库的基石,同时抓好民间非遗亮点,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服务于社会,使河南非遗文化特色真正深入民间。
经多方努力,郑州市档案馆响应郑州市举办的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活动,结合非遗文化历史资料征集工作,迎来首批省、市非遗传承代表及社团来馆参观。此次研讨以超化吹歌、少林功夫、朱载堉雅乐团等国家级、省市级非遗文化为活动主题,举办大型非遗文化传承沉浸式音乐会活动。
2021年6月30日,迎接党的百年华诞之际,郑州市档案馆联合相关单位在郑州大剧院举办了由二百名国家级、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逾千名郑州市民群众参加的大型非遗文化宣传公益活动。人民网、头条等多媒体响应热烈,积极报道,为文化强省、文化强市,讲好黄河故事增添了一份厚重力量;为丰富馆藏、全面开展黄河流域文化、河南文化圈、非遗文化资源收集、助力全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普及推动非遗活动融入国民文化教育活动参与体系、推动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传承资料征集整理体系的整体化提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如何系统梳理征集传统文化资源,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家、 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国本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即是河南省、郑州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性整体保护”框架概念,也是市档案馆根据省市黄河流域融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的整体思路布局。通过深耕跟踪挖掘背后厚重的黄河历史文化,以非遗文化传承人活动资料及实物为线索,并随之开展具深远意义的多样化资料进入馆藏、整体延续传承保护,在非遗文化档案资料的征集、保护、传承、弘扬上积极创新、开拓,努力探索出一条新路。
(撰稿人:郑州市档案馆征集处 高娟娟 2022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