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接收征集处征集到原郑州铁路局局长徐宜发先生编著的专著13册,其中《一座城市的铁路情缘》是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书写的一部鸿篇巨著,这部著作真实记录和再现了郑州铁路建设历程,见证了郑州这座城市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一个小镇发展到今天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全部历程。近日,通过多次沟通,徐宜发先生毫不吝啬地将他收藏的150余张珍贵的铁路老照片无偿捐赠给了我馆。
郑州,在很早以前曾是古代中国的一座王都,据史料记载,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建都于此。“郑州”作为这个地方的地名出现,是在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然而,这个时候的郑州已不再是封建王朝的国都了,她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逐渐走向衰落。明朝初期之后,郑州只是开封府所管辖的一个小城镇,小到几乎被人遗忘的境地。
1825年9月27日,人类第一条铁路在英国问世,一时间轰动了欧洲,轰动了世界,也影响到中国。中国要不要修筑铁路?这个问题在19世纪中叶引起了清朝官员的强烈反响,朝野上下无休止地争吵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毫无结果,直到1897年清政府才批准修建以北京卢沟桥为起点、终到湖北汉口的“卢汉铁路”,后来改称为“京汉铁路”。当时修筑京汉铁路的重任落在了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肩上,他比谁都清楚日益衰败的清政府囊中空空,要资金没资金,要技术没技术,修筑京汉铁路谈何容易。
张之洞是力主修建铁路的朝廷命官,得到皇帝“圣旨”极力向前推进。1897年(光绪23年)3月,张之洞代表清政府与比利时人草拟合同,中方向比方借巨款期限为30年,以建成的铁路作抵押。借款合同签订之前,张之洞就聘用了一批来自比利时、德国、法国、美国和日本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前介入卢汉铁路的勘探设计。张之洞采取的边设计边开工的办法,先易后难,卢沟桥至保定段于1897年4月,向比利时“借款合同”签订之前就已开工建设。在“借款合同”签订之后的1898年底,比利时公司又组织两支勘测队从卢汉南、北两段开始进行全线定测。张之洞要求反复勘测“辟道取径,必求至当”,为的是找出一条理想的路线。
郑州与铁路结缘,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京汉铁路从北京出发一路南下,最大的困难是跨越黄河,这是张之洞早已预料的事。他在1897年10月15日就要求比利时公司“选派头等工师,多带测绘洋匠前来,逐段勘测绘图”,之后才能着手建桥。应该说,清朝时期的开封府(开封)当时是河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京汉铁路的走向理所应当地经由开封。可是,从地理条件上看,黄河在开封地段水面较宽,而且两岸土质松软,修建铁路大桥投入资金太大,张之洞要求他们指派精兵强将实地勘测,拿出几套方案加以比选。比利时公司用了4年的时间勘测,设计了在开封、郑州、孟津和洛阳4处架桥方案,张之洞反复比选确定在郑州架桥最为理想。张之洞一锤定音,黄河上第一座铁路大桥在郑州以北30公里处的河面上架设。几经周折,大桥于1905年11月15日竣工,全长3015米,102孔,是旧中国最长的单线铁路桥。1906年4月1日,全长1214.5公里的京汉铁路建成通车,列车通过大桥时速限制在10公里。
京汉铁路经由郑州,郑州必然要设车站。当年的郑州是郑县县城,是座很不起眼的无名小镇,幸运地获准设立火车站,是件天赐良机的大好事。1902年卢汉铁路郑县站开工建设,于1904年3月建成,1906年4月1日随着京汉铁路通车投入运营。
郑州因铁路而兴。铁路经郑州而建,打开了郑州对外交往的大门,为郑州崛起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了,迎着黎明的曙光郑州踏上了新的征程,在解放战争中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她的区位优势愈加显现并得以快速发展。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随后又有100多家国有大型企业在郑州落户,郑州逐步成为屹立中原的大都市,人们都说“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这是一座城市的记忆。
郑州铁路局,百年铁路史。铁路从清朝末期提议迄今跨越了三个世纪,折射出中国人民从屈辱到抗争,最终走向光明的奋斗历程。郑州铁路的漫漫征程不仅记录着她的艰辛与坎坷,更是百年中国铁路发展的一个缩影。一份苦难,一曲战歌;一种精神,一部历史。中国铁路一路走来,历尽艰辛,历尽磨难,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龙”,她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逐步实现着她的东方之梦。
铁路作为国民经济的大动脉,在国家的交通运输与战略意义上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铁路将城市与城市之间联系得更加紧密,铁路的运行速度不断提高将带来很多变革。人们在居住选择、就业去向、城市发展规划以及市场经济都受到很大影响。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其自身价值,它给中国大地传递了一条重要信息:铁路是通向未来的希望之路。
今天的郑州已经成为一座屹立在中原大地的美丽城市,铁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通向海外,交通便利,经济腾飞,日新月异……回首往事,我们充满喜悦为铁路的辉煌而自豪;展望未来,我们豪情满怀昂首阔步走进新时代!(发稿 徐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