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是如何从一卷卷文件,变成可供利用的公共资源的?10月31日,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档案学专业的师生们,在郑州市档案馆上了一堂生动的“答案”寻找课。他们走进这座城市的“记忆中枢”,通过一场沉浸式研学,感知档案工作的前世今生,也点亮了对未来职业的憧憬。
在档案馆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师生们依次走进查阅大厅、数字机房、档案库房与“郑州记忆”主题展厅。“过去只在课本里读到的‘全宗’‘著录’,今天终于见到了它们真实的样子!”郑大一名大二学生兴奋地表示,“尤其是在恒温恒湿的库房里,看到一排排密集架和珍贵的原始档案,那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我们肩上的责任一下子就清晰了。”
此次研学不仅是简单的参观,更是一次全流程的深度体验。从档案如何接收、整理、数字化加工,到如何安全保管、修复并最终开发利用,每个环节都让同学们充满了好奇。在数字机房,档案信息化处理的现代流程让他们惊叹不已;在“郑州记忆”展厅,从档案中“复活”的城市发展史,则让书本上的理论落到了实处。

“这是一次‘行走的课堂’,是馆校合作协同育人的生动实践。”郑州大学带队老师评价道,“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认同与职业使命感。这种直面历史的震撼,是任何课堂教学都无法替代的。”
郑州市档案馆此前已正式成为“郑州大学实习教学基地”,未来双方将持续深化合作,在学生培养与就业、专业建设与发展、学术研究与创新、工作协同与交流中共谋思路、共享资源,携手为培养新时代档案人才、续写城市文脉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