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也叫过年,起源于中国古代历法和农耕文化,它是时间的计量单位,同时也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它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用“年”做纪元始于周朝,到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而如何确定年的时间,则是经过了漫长年代的观测和记录,才逐步确定一年有多长的准确数据。
《周礼》记载:“禹分天下为九州,豫州为九州之中。”在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中国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国,天地中心在中原,中原的核心则在郑州登封,因而这里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也成为人们测天量地的中心。
西周建立后,为“求地之中,以建王而阜安万民”,周公在全国设置了5个观测点,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天文测量。5个观测点中,以嵩山脚下的颍川阳城观测点为中表,筑土圭,立木表,用以测量日影,验证时令季节和计年,这是中国最早的天文观测仪器。通过在测景台的实地观测,周公把表影最大的那天定为“冬至”;把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把一年中的日中影最长的一天到下一年日中影最长的一天的周期定为一个回归年”,划定了“春”、“夏”、“秋”、“冬”四时,为周王朝统治的合法性奠定了基础。
两千多年后,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此建造观星台,并组织在全国范围进行大规模天文测量——“四海测验”,据此编制了领先于世界300年的《授时历》,《授时历》吸取了历代历法的先进经验,精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2425天,成为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当时最先进的历法。
数千年过去了,源起于天地之中的历法,不仅对中国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更是早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直到如今,二十四节气、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等一系列传统节日仍然与之息息相关,体现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阴阳和谐的传统文化,是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怀。
而春节与其他传统节日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处在上一年向下一年转换的节点上,“年”,作为中华民族一道永恒的风景,随着不断传承、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并成为凝聚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精神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