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晨7时,值七一建党节前一天,档案局馆39名党员同志整装出发,到林州参观学习名扬天下的红旗渠。
大巴车一路疾驰,我思绪缤纷:林州,河南省的一座县级市,面积不过2000余平方公里,人口也不过105万,却拥有一条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四十多年来,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州自古以来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难题,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为林州带来了17个亿的直接经济效益,更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红旗渠精神,这是一方怎样的热土,孕育了怎样的人民,才能取得这样举世瞩目的成就?
伴随思考,4个小时的车程后,我首次踏上了林州的土地。
环顾四周,群峰秀拔、峭壁险峻、林木葱郁,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来到红旗渠纪念馆。亲身触碰到属于红旗渠那页浓墨重彩的辉煌,注视这一幅幅展板、一件件展品、一张张照片,耳边回响的是《定叫山河换新装》的雄浑歌声:“劈开太行山,漳河穿山来,林县人民多壮志,誓把河山重安排……”,一时间时光之门打开,历史的记忆呼啸而来、涤荡心灵。
如果说林州是“八百里太行之魂”,那么红旗渠堪称凝结了林州英雄儿女的气魄精魂。我凝视着展厅照片上的一张张面孔,有的青春稚气,有的纹路纵横,有的腼腆朴实,有的豪气云天;我凝视着一件件简陋的开山工具,想象着它们曾经怎样在林州人民手中发挥了巨大的能量,仿佛看见了当时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
林县(今林州市)历来多旱,史载从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514个春秋林县发生自然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人民群众生活十分困苦。
1959年,林县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干旱,解放后所修建的几项水利工程已经无水可引,旱情危急!面对群众用水难的困境,林县县委的同志们心忧如焚,他们斟酌再三,把目光移向了林县境外——水源丰富的浊漳河。
1960年2月,林县人民开始动工修建红旗渠工程。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全县只有150亩耕地、300万元储备金,28名水利技术人员。
困难重重。然而我们英雄的林县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迎难而上,众志成城!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十年修渠,林县人民用汗水和热血浇筑了一个水利史上的奇迹。这十年,先后有81名干部和群众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伫立在建渠英雄牺牲人员的名单前,我看到其中年龄最大的长者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7岁。有一个朴素的名字——陈新妞,年龄处却是一片空白。当年的她曾是一名天真烂漫的豆蔻少女,或曾是一位慈祥可亲的勤劳母亲,我们都已无从推测,其人其魂都已化作太行山石,守护这一方家园。
走出纪念馆,登上红旗渠,触摸着嶙峋的山石,仰望着太行天河,纷至沓来的思绪让我不能平静。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
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
我们在这里读懂无私——历时十年,投资近亿的红旗渠工程,未发生一起贪污或挪用修渠物资事件,没有一个干部失职渎职,连账单都有整有零、清晰可查。
我们在这里读懂勇气——这条“人工天河”十年间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全长70.6公里。
我们在这里读懂坚韧——“那个时候,生活困难,没有饭吃,就派专人到处挖野菜煮着吃,肚子虽然空落落的,但没有开小差的。当时大家伙儿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我们苦干一辈子,让我们后代享福!”曾参与建渠的劳模郭秋英如是说。
我们在这里读懂智慧——十万未经培训的民工,十年浩大繁琐的工程,其难度不亚于指挥一个庞大的军队打了十年的持久战,然而整个工程从立项、设计、动工、验收纹丝不乱,工程稳如磐石,让人叹为观止。
我们在这里读懂团结——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
红旗渠是一座巨大的精神丰碑,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是优秀的中华民族在一个卓越时代立起的永恒坐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五千年历史漫漫,自强不息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天漏了,煮石补天;瘟疫了,百草以治;决堤了,大禹疏河道;干旱了,我们建水渠!我们从来不靠天不靠地只靠自己!我们勤劳,我们无惧,因为这是我们深爱的一方土地!
我们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许多留学国外的专家本可以过上富足的生活,他们却排除阻力选择归国,在戈壁、在沙漠中隐姓埋名一干几十年,为的是“两弹一星”的研发,为的是中华民族不受核武器的威胁。
1954年,部分驻疆部队按指令就地转业,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在天山南北人烟稀少、环境恶劣的边境沿线附近,白手起家、开荒造田,在茫茫戈壁荒漠上建成了一个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的绿洲。
我们看到——红旗渠精神不只存于历史,更在今天延续:1973年,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技术举世瞩目;1983年,“银河”大型计算机系统研发成功;联合国入常,神五载人飞天,北京奥运成功举办……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了今天繁荣强大的新中国,2010年,我们已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不再是沉睡的狮子,而是崛起的大国。
我们看到——红旗渠精神不止在远方树立,更在身边延展:新馆大楼,各类档案不断征集整理入库,整齐有序的巨大库房记载着兰台人的爱岗敬业;“郑州记忆展”、“焦裕禄精神展”,五楼展厅吸引来人头攒动,件件展品背后凝结着兰台人的钻研考证;档案查阅中心热情有礼的接待,群众满意的笑脸见证了兰台人的不负使命;档案宣传日在绿城广场行走的小红帽,开展社会志愿活动时同志们一呼百应的热情唱响着兰台人的无私奉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回眸历史,丰碑巍然;展望未来,激昂慷慨。我们血脉中传承着祖辈半个世纪的创业情怀,我们的眸子里飘扬着猎猎的精神之旗,思想所到,无坚不摧。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对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筑梦中国,复兴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们责无旁贷,我们共创未来。
(郑州市档案馆 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