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郑州市惠济区档案局,围绕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文化建设,结合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特有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档案文献史料自身优势,基于多年挖掘调查与潜心研究的基础,会同会同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省档案局、省博物院、省河务局郑州大学、郑州市水利局、规划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科研专家组,集结政府、社科、科研、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知识与技术力量,以挖掘文献信息和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有机结合的科研模式进行探索。
经过反复调查论证,揭秘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产遗存惊现于世。经国家申遗专家考察遴选,成为中国大运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首要“立即列入项目,直接进入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而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历史空白。同时为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领导决策参考,并做出有益尝试。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位于郑州北部,毗邻黄河,西至巩义洛口,东达中牟官渡,其核心部位,即在当今郑州市惠济区。昔为古藪泽和郑州荥泽旧县。“背靠黄河,肩臂广武山,盖古战场地,为楚汉两军对垒处。广武置于西,汴京镇于东。背黄河,面贾鲁古渡,要称九州之通。至万国玉帛其自楚、蜀、滇、黔、东西粤。输如簇,蹄如织,无不以自逞”。由广武山、敖山、河水、济水、荥水、索水、须水、京水、郑水、旃然水等重要水系,与漕粮码头、中转输场、渡口驿站、桥梁水坝、仓廪,城堡村落、观菴寺庙等遗址,以及民俗、戏曲、工艺等,共同构成郑州荥泽枢纽遗产体系。
然而,郑州荥泽枢纽,由于尝受黄河“善决、善淤、善徙”的影响,大部分遗产,已不断徘徊或游荡。加之年代久远、史料匮乏等原因,则自南宋迄今的千年中,已成为一个众说纷如,难以考定的重大历史性难题。即使在国家组织中国大运河世界申遗的当今,却仍然如此。因此,借助国家组织中国大运河世界申遗历史战略机遇,组织开展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产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就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基于多年挖掘调查考证与潜心研究的基础,继前人努力尚未完成的伟业,集结政府、社科、科研、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知识与技术力量,利用特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充分发挥档案史料资源优势,组织开展“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保护利用研究” 专题科研。借助国家组织中国大运河申遗和中原经济郑州都市区战略发展机遇,最终以共同付出极大的心血和代价,致使世界级文化遗产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的部分遗产遗迹,经过反复调查考证,已经基本逐步揭秘惊现于世。
其中,当今黄河花园口枢纽工程(惠济区南埠头、十八孔闸、岗李水库),被锁定为原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漕运码头遗址;索须河、贾鲁河部分河段约30公里,与枯河(砾溪、旃然河)部分河道约20公里,锁定为原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通济渠(古鸿沟、汴河)故道;傍枢纽故道两岸,还集中分布有牛口峪、秦王寨、青台,大河村仰韶文化遗址;桃花峪、西山黄帝古城、荥阳故城、汉代冶铁遗址、小双桥遗址(周岢塚),与东岳天齐庙、祥云寺、康王码头和荥泽八景部分遗迹等,共有30余处,已被锁定为郑州荥泽枢纽傍河沿岸的古迹遗址群。
如今,经文物部门发掘,作为古时荣泽八景之一的惠济桥,在土中沉睡了数百年后,最终被全部发掘出来,又展露芳容重见天日,将进一步印证郑州作为隋唐大运河枢纽的重要地位,并对隋唐大运河申遗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至此,为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今后的工作任务,还更加艰巨。我们将要坚持不懈继续努力,深化开展“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打好挖掘调查考证基础。为郑州荥泽枢纽遗产,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做出积极贡献,谱写更具有价值的档案文化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