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申遗 郑州惠济硕果连绵
来源:惠济区档案局     时间:2013-09-18 00:00  

郑州市惠济区,为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基于档案局、宣传部、文化旅游局(文化馆)等部门领导同志,对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多年潜心研究,会同省档案局、省博物院、省河务局,省炎黄文化研究会,郑州大学、水利规划等单位人员、组成“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科研专家组。经过挖掘调查与反复论证,最终以共同付出极大心血和代价,破解千年历史考证难题,致使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大部分遗产,千年沧桑科研揭秘惊现于世,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历史空白。继而进一步深化研究,锁定“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活态遗产体系”。成为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最终成功,提供挖掘调查考证依据,做出重要科研贡献,其硕果累累连绵不断。

自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基于多年挖掘调查与潜心研究,既已为“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产”科研奠定重要基础。后经长期酝酿,于2004年确立“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课题。2006年被正式批准为省级科研立项。经反复论证,致使郑州荥泽枢纽大部分遗产,从千年沧桑的尘封中,科研揭秘惊现于世。为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提供挖掘调查重要考证依据。 2010年,申报国家级科研奖项,取得良好科研成果实效。

中国大运河申遗,根据国家政协58名委员“京杭大运河申遗”提案,2014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调查保护预备名单。2006年,国家政协牵头组织申遗活动正式启动。2007年5月,河南省政协,根据全国政协的要求,组织两个调研组,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大运河考察活动。

2007年12月,国家政协副主席徐匡迪一行,莅临河南郑州段考察。考察结果表明“河南在隋唐大运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隋唐至宋元长达700多年的时间里,河南乃是大运河的中枢”。究其特点是:“年代久远,淤积废弃,遗产不明;史料匮乏,记载缺失,挖掘调查与考古发掘难度大”。依据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科研成果,始对隋唐大运河河南郑州段遗存有所初步认识。

2008年,大运河“扬州会议”达成协议,制定出时节点和规划期限,力争用5—6年的时间世界申遗成功。同时,国家即将京杭大运河申遗,扩容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由此更名为“中国大运河申遗”。

中国大运河申遗是我国最大的一次联合申遗活动,涉及全国沿线635个城市。对于沿线城市来说,既是一个重要历史机遇,又是激烈竞争与挑战。因为世界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郭旃称,“大运河申遗,最终确定有代表性的点、段。面,而不是大运河全线”。其中,河南郑州乃是重要参与省市之一。

2009年,基于科研成果,产生良好社会成效。《中国档案报》刊发“档案史料揭秘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故道”, 郑州日报刊发“隋唐大运河故道遗存惠济,人大代表建议开发”,惠济区委《决策参考》专期发表“关于隋唐大运河我区段遗址保护与开发的建议”,惠济区人大代表马广斌、李久臣、徐慧敏等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开发惠济长桥的建议”,列为人大重点办理议案等,为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做好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010年,配合国家申遗首要进入首批遗产点预备名单。按照国家申遗工作部署,组织申遗专家考察遴选,确立首批遗产点预备名单。河南省文物部门,依据“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重要成果,作为对我省“隋唐大运河荥泽枢纽遗产”颇为熟悉有研究的人员,与省、市文物部门直接参与配合国家考察遴选活动。即此,向国家申遗考察遴选组,呈报关于“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产研究”成果,与“列入国家申遗规划”建议意见书,同时随机为专家组有关领导,作了简要汇报和介绍,受到高度评价和赞扬。

全国考察遴选评审结果显示,35个城市的申报项目进入申遗预备名单。其中河南郑州以“当今索须河与贾鲁河部分河道,长约30公里,宽200米,锁定为原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古鸿沟、汴河)故道”。经中国世界申遗专家考察遴选推荐,首要作为“立即列入项目,直接进入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历史空白。《河南日报》刊发“惠济故道晋级大运河申遗遴选名单”新闻消息。

中国大运河申遗是一项涉及年代久远、情况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科学申遗与保护利用的理念,政府与社会多方面知识与技术力量的支持和相互配合。 2010—2012年期间,郑州市政协委员贾莉、周平、韩菊红等,连续三年联名向郑州市委政府,提交“关于加强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建议提案,得到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领导重要批示,赢得了政府与社会力量的重视和支持,取得良好社会成效。同时,《华北水利学院学报》《炎黄天地》《群文视野》刊发“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系列文章。

郑州市惠济区,为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区委书记张俊峰、常继红、王东亮(现任),区长黄卿、黄钫(现任),人大主任禹舜,政协主席梁守海,宣传部长万有生、张卫民,副区长杨勇、陈智勇等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经过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后,建立组织,明确任务,而后作为新建项目列入区委重点工作目标。经过共同努力,致使申遗工作有条不紊硕果不断。

近几年,郑州市政府与惠济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大运河故道的索须河与贾鲁河重要河段,进行了疏浚整治和有效保护,致使成为一个运行状况良好的活态遗产资源。据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最终有27个城市的申遗项目,被正式递交至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接受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郑州“河道部分”依然在列。近日,《大河报》刊发“披着数百年风霜,惠济桥从淤土中醒来”,《中国文化报》会商小组与《大运河文化专刊》,重刊发表“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郑州荥泽枢纽”一文,已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最终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进一步迎接国际申遗专家考察评估。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千年沧桑科研揭秘。其核心区域,昔为荥泽旧县,今为郑州市惠济区。其遗产丰富底蕴深厚。共有遗产古迹30余处,可供保护利用开发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以上。作为当今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圣地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奇葩,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历史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遗产研究,助推中国大运河申遗最终成功,实现中华运河文化产业繁荣,促进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经济综合 实验区(国际航空枢纽港)、郑州都市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挖掘调查考证科研依据,就更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