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作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中国世界申遗专家考察遴选推荐,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最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最近,河南卫视《文化观察》,走进“郑州荥泽枢纽”,进行专期探访寻源,使其更加颇受社会关注。
郑州荥泽枢纽,黄河流域中华民族起源发祥文化圣地,中国大运河鼻祖《禹贡》运输路线中枢,世界著名通商大都会,我国古代承东启西与纵贯南北水陆交通命脉,漕运中转、商旅往返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政治经济文化脊梁纽带,战略中转枢纽不可或缺历史地位。
然而,尝受黄河“善决、善淤、善徙”的影响,其大部分遗产,千古沧桑,淤积徘徊游荡,已不为常人所知。加之年代久远、记载缺失,文献匮乏和情况复杂等原因,则自南宋迄今的千年中,即成为一个众说纷纭,难以考定的重大历史性难题。因此,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历史战略机遇,组织开展“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就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郑州市惠济区档案局,发挥档案史料资源优势,结合郑州特有隋唐大运河遗产资源,基于“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产”潜心研究多年。借助中国大运河申遗历史战略机遇,集结政府与社会有关专家学者和知识技术力量,会同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档案局、博物院、河务局、郑州大学,以及郑州市档案局、水利局、规划局、环保局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科研组。创新“挖掘档案史料信息,结合田野考古调查”科研模式,历经反复论证,最终以共同付出极大心血和代价,破解千年历史考证难题,致使“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活态遗产体系”科研揭秘惊现于世。
其中尤以“当今枯河约20公里、索须河与贾鲁河部分河段约30公里,锁定为原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古鸿沟、汴河)故道”。经中国世界申遗专家考察遴选推荐,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要作为“立即列入项目,直接进入中国大运河世界申遗预备名单”,填补了中国大运河申遗河南郑州段历史空白。
继而,郑州市与惠济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其重要河段进行疏浚整治和规划保护,使之成为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遗存丰富,保护传承良好的遗产资源,经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最终成功载入《世界遗产名录》。
据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有关资料显示:“有 27处河道、58个遗产点,经世界遗产委员会表决,正式载入《世界遗产名录》史册。涉及河南省:河道4段,遗产点3个。分别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洛阳含嘉仓遗址、洛阳回洛仓遗址、浚县黎阳仓遗址”。其中,通济渠郑州段,即是“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产体系”的首要河道工程。
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中华文明发祥传承发展根脉之源,世界通商纽带和脊梁。作为当今中国文化瑰宝,中原文化精髓,为挖掘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文明,提升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原经济区、郑州都市区与航空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打造世界遗产品牌,提升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财富和黄金宝藏,将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视频参见河南卫视《文化观察》第8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