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运河不可或缺的郑州荥泽枢纽
来源:本站  时间:2021-01-07 11:05  
集结政府与社会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科研团队,对“大运河郑州段特有遗产”潜心研究多年,最终以付出极大心血和代价,借助中国大运河世界申遗历史战略机遇,破解千年历史考证难题。丰富遗存科研揭秘,经中国世界申遗组织考察遴选推荐,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首要作为“立即列入项目,直接进入大运河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填补“中国大运申遗河河南郑州段”历史空白,后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起源发祥地。大运河是支撑民族经济文化发展脊梁。郑州荥泽枢纽是中华运河鼻祖战略中枢“丝绸之路”纽带。然而千古沧桑科研揭秘,遗存丰富传承良好,当今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郑州荥泽枢纽历史渊源

 

山川地势,造就郑州荥泽枢纽。位于禹贡九州之豫,古高辛氏祝融之墟。地处黄河中下游分界,冲积扇华北平原顶端,属于中国地势二三级阶梯,丘陵与平原接壤缓冲地带的咽喉。黄河冲积,这里首要形成广隰沃土,水源充沛,缓急适中,土地肥沃,植被茂盛,物产丰富,依山傍水,自古即是中华民族先民部落“逐水而居”生息繁衍的文化圣地。同时黄河泛滥,首当其冲。河水、济水、荥水、索水、须水、京水、郑水、旃然水等,重要水系在此汇流,天然形成天下水系网络系统中枢。作为天然调节水量的蓄水库,“水盛则北注,渠溢则南播”,总绾鸿沟与济水同时由黄河分出,“荥播、河、济,往复径通”也是历代古帝王抗洪治河与开河通漕的要冲。

 

黄河流域荥河洛平原,乃帝、尧、舜生居劳作之所。皇古之世,伏羲创世,观察天象,河出图,洛出书,制作八卦;炎帝神农,从事耕耘,教民耕种,种植五谷;黄帝轩辕,生于寿(市)丘,长于济(姬)水,因以为姓。教人缫丝,制衣做裳,创立国家,筑城于(荥泽)西山,肇始文明于天下。在今郑州西北广武山(三皇山)山麓,濒临大运河有秦王寨、青台、大河村、后庄王等仰韶文化遗址,也均傍大运河沿岸而集中分布。据历史文献与田野考古研究,距今已有7000余年的历史。

 

夏禹神话传说时代,“禹受舜命,修理河道”。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以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废寝忘食,历时十三年,过家不入门,“塞荥泽淫水,开之以通淮泗”,此旷古之大事业,予以完成。且因其功受禅为帝,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据《史记》所载,此事约在距今4300年之昔。

 

《禹贡》贡赋运输路线,当推中华运河之鼻祖。禹之治水,范围甚广。自陕西、山西,以及河南、两湖,均在其内。黄河则自积石至龙门,以至下游,并及于淮、济、渭、洛、汉诸水,与四川各河,几及中国全境。其中,关于河南方面:《禹贡》载有:“荆、河惟豫州,伊、洛、瀍、涧,既入于河,‘荥播既潴’”。《集传》释义:“荥播二水名济水”。播(波)水,即指伊水与洛水,在荥阳故城以上。荥,指荥水,在荥阳故城以下。潴,即指荥泽。

 

荥泽,著名古陂泽。荥泽古时阔达不止。南去新郑百里,荥播,河、济,往复径通。泽之下一二十里,有垂陇城、釐城和沙城。又有古船塘和三十六陂,俗为郏城陂。其东西盖四十里,而南北亦二十里,皆为荥泽。地望可相当于黄河以南,新郑以北,西至广武山,东达中牟官渡,郑州地域的广袤地区。

 

商初建都于亳,后因黄河水患,仲丁迁都于嚣。嚣(隞、敖),即隞都,也即黄帝后裔玄嚣之都。隞都城,在隞山南麓。(隞山,古称大伾山,也称三皇山、广武山、荥山,等,后又被讹传为邙山至今),为中国当时最大的都城,人口约有4万之多,亦为世界规模宏大的五大都会(底比斯、孟裴斯、巴比伦、卡图沙斯)之一。

 

周定王五年,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即“周定王五年(前602年),河徙”,有史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大改道,也就是“周定王五年,河徙砱砾”。关于“砱砾”的位置,如淳说:“今砾溪口是也”,师古说:“砾溪,即《水经》所云,“济水,东过砾溪者,此即黄河迁徙之始,自是禹之故道浸失矣”。今考之,郑州北部之枯河,古称砾溪、亦为旃然河。周定王十六年,“河绝于扈”。有人释为,似在郑州荥泽之地的一次黄河决口,并且当时似已具有大规模的堤防⑤。

 

春秋五霸,雄踞中原。郑国,当时,作为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之一,是属五霸之初的盟主。位于天下交通中枢要冲,控三河,溯四塞,天险之国,乃兵家必争之地。《春秋僖公二十年》(前632年),晋楚争霸“城濮之战”,至于卫雍(郑州北部),作王宫于践土(荥泽),迎接周襄王大会诸侯,史称“践土之盟”。《春秋文公二年》(前625),“穆伯会诸侯及晋司空士毂,盟于垂陇”。垂陇城,世为之都蔚城。在古荥阳城东二十里,今为郑州市惠济区东赵村附近;《宣公十二年》(前597年)夏六月,“邲(浪荡)之役”。楚围攻郑,晋士救郑,屯兵于敖鄗间,大战于邲。于是,楚国大获全胜,取代了晋国,成为中原的霸主。

 

战国时期,魏惠王开凿鸿沟水系。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利用天然河流的荥泽与圃田泽,连续用百余年时间,引黄河入济水,经荥泽过圃田泽东南入淮。此渠皆可行舟,余水尚可灌田,民享其利。鸿沟是我国开凿运河最早记载中的鼻祖。鸿沟,又名浪荡渠。除《汉书·地理志》称为浪荡渠(或荡渠、莨荡渠)外,还有《竹书纪年》称为大沟,《水经注》称为渠水。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王贲攻魏,自(荥泽)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魏亡。

 

东汉王景治河。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夏四月,遣将作谒者王景与王昊修汴渠筑堤,自荥阳至千乘海口,千有余里。每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回注,无复溃漏之患。汴渠分流,复其故迹。辛巳行幸荥阳,巡行汴渠,美其功绩,拜河堤谒者,三迁为御史。从此河汴分流,互不侵扰,千年无大患。史称王景治河。

 

东汉末后,宇内不靖,漕运仅于各地之小区域内。隋乃一统之国家,必有一完整之交通网,以便各地赋贡之输纳。江南江北,地方丰饶,其农产物皆由淮河、泗河,经汴渠与荥泽枢纽转输,由黄河而出,以至洛阳,实为中国航运史上划时期之伟大事业。

 

隋开皇四年,荥阳郡分置广武郡,于汴河渠口。仁寿初改为荥泽县。对河渠之治理,仓库之设置,航运组织之确立,多所致力。隋炀帝继位,更大兴工程,修治河道。世人谓炀帝为大运河之开凿者,实由于此。

 

隋大业元年(605年),发河南道诸州郡兵夫三百余万开通济渠,自河起荥泽入淮千余里。又发淮南诸州郡丁夫百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于扬子入江三百余里,水面阔四十步,造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郡至江都二千余里,树阴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四年六月,敕开永济渠,征用丁夫百余万,引沁水入河,又自沁水东北开渠,合渠水至于涿郡,二千余里,通龙舟。

 

隋炀帝开通济渠,自东都两苑引谷、洛之水达于河,又自板渚(在荥泽)引河水,流经广武山南麓达于汴,自大梁东别汴水入泗达于淮,又自山阳至杨子达于江,于是江、淮、河、汴之水相属而为一。当时,隋炀帝将“引黄通淮”千余里的人工运河,赐名为“通济渠”。炀帝又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连达河,北通涿郡,又穿江南河,自京都至杭州八百里,隋朝大运河,全线贯通。

 

隋朝大运河是我国古代纵贯南北水陆交通大动脉,是支撑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脊梁,同万里长城一样,被誉为当今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堪称我国古帝王与劳动人民水利配套工程的伟大创举。隋朝大运河,因“隋代开凿,唐代繁荣”,故又称为“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作为隋唐大运河中枢纽带,具有天下交通心脏、漕运商旅集散不可或缺的历史战略地位。

 





荥泽枢纽



唐朝建都长安,迁都洛阳。要“转漕东南之粟”,对漕运的重视,自不亚于隋朝。特别是唐高宗以后,唐的中央机构迅速扩大,百官俸禄增多,关中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需求。为了从关东和江淮地区搜括更多的财富,唐王朝赖以生存的大动脉,在日日夜夜为京都输送大批粮食和日用百货时,都经由郑州荥泽枢纽转输才能到达。然而江南与冀北的物资交流,也都必须经过运河至郑州荥泽枢纽转输,才能进行贸易和交流。

 

初唐期间,江淮漕船多从通济渠(汴渠)到达郑州荥泽枢纽汴口,经过卸货换船,待河势适中才能转输入河,再溯洛水至东都,输含嘉仓。洛阳以西,改为陆运,过陕州三门峡滩以后,再装船溯河入渭,运抵京都长安。

 

宋朝建都东京汴梁,政治和漕运中心东移。通过黄河与郑州荥泽枢纽漕运转输的战略地位,随之受到影响,但依然重要。宋都大梁,有四河以通漕运,曰汴河、曰黄河、曰惠民河、曰广济河,汴河所运尤多。建隆以来,始浚三河,每岁由诸州收租税,上供物帛,由官给舟车输送京师,唱征民役,无妨农事。

 

元代以后,元人定都北京。帝都及中央政府之与南方农业地带之经济联系,与金人无殊。宋金时代,竭尽全力以保持内河之漕运,任何牺牲,在所不恤。元丞相伯颜,以海运而代之。对内河漕运亦未完全放弃,改修并开凿会通河及通惠河,创建京杭大运河。“统治者所需要的一切财物,漕运至京城,仍然无不仰给于江南”。

 

明清时期,穿黄而过的运河,却始终难以摆脱黄河的影响,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漕运的发展,依赖黄河与郑州荥泽枢纽转输产生的重要作用,随着铁路和火车的使用,航运便丧失功能,迄止清末才逐渐废弃。

 

新中国成立后的解放初期,郑州荥泽枢纽汴口故处,承建国家重要水利工程。19513月至19538月,在永济渠口附近,建成引黄灌溉济卫工程。19585月,通济渠口(汴口)附近,修建东风渠首闸。195911月,又承建黄河花园口枢纽工程。其所担负的任务是,抬高黄河水位,防止河床下切,保证北岸共产主义渠、人民胜利渠、河南岸东风渠三灌区2500万亩农田的灌溉引水,并供给天津用水,保证京广铁路黄河大桥的安全,联系南北水陆交通、促进物资交流,并可装机10万千瓦。19606月建成,19637月破坝废除,河重归自然流路。至今作为活态遗产,仍湍流不息。

 

  郑州荥泽枢纽活态遗产体系的内涵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全国水陆交通中枢。“背靠黄河,肩臂广武山,盖古战场地,为楚汉两军对垒处。广武置于西,汴京镇于东”。横亘中原,纵贯南北。“要称九州之通。至万国玉帛其自楚、蜀、滇、黔、东西粤。输如簇,蹄如织,无不以自逞”。

 

然而,经历了数千年的沧桑,由于尝受黄河“善决、善淤、善徙”的影响,大部分已不断淤积或游荡。加之年代久远、档案文献匮乏、记载缺失等原因,则自南宋迄今的千年中,已成为一个众说纷纭,难以考定的重大历史性难题。因此,借助国家组织中国大运河世界申遗历史战略机遇,组织开展“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遗产申遗与保护利用研究”,锁定“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活态遗产体系”,就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千年沧桑不为人知,科研揭秘惊现于世。郑州荥泽枢纽,沟通黄河西至巩义洛口,东南接汴河达中牟官渡,东北连通黄河与永济渠口相连。自汜水、广武、郑州北部,毗邻黄河半环绕,横穿郑东新区至中牟。其核心部位,昔《禹贡》称为“荥播既潴”,今为郑州市惠济区。

 

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大部分遗产却依然运行良好。水工遗产漕粮码头、仓廪输场、渡口驿站、桥梁水坝、城堡村落、寺庙观菴等遗址遗迹,仍然部分可寻。黄河文化、汉唐民俗、戏曲、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迹待进一步挖掘。由此锁定为“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活态遗产体系”的基本内涵。

 

“当今黄河花园口枢纽工程(又称十八孔闸、或岗李水库),锁定为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黄河渡口及漕运码头遗址;索须河、贾鲁河部分河段约30公里,与枯河(砾溪、旃然河)部分河道约20公里,锁定为隋唐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通济渠(古鸿沟、汴河)故道;牛口峪、秦王寨、青台,小双桥(周岢塚),大河村等,锁定为傍运河故道两岸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华黄帝西山古城、商城敖都、荥泽板渚、垂陇故城、故市侯国、荥阳故城、祭伯釐城等,锁定为大运河古都市;汜水、孤柏嘴、广武、古荥、惠济桥、岗李、贾河、弓寨、东赵、花园口、大庙、京水、石桥、姚店堤、郭丹口、黄庄、杨桥、官渡等,锁定为大运河古渡口及河坝要冲;以及大王庙、玉皇阁、东岳天齐庙、祥云寺、康王码头,汉代冶铁遗址和荥泽八景(部分)惠济长桥,隋堤烟柳等古迹遗址,锁定为傍河沿岸而集中分布的古迹遗址群”。其中可供保护利用遗址有30余处,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以上。可谓是当今遗产丰富、保护良好,中国大运河申遗和保护利用的重要历史文化资源和黄金宝藏。

 

近几年,郑州市政府与惠济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对大运河故道的索须河与贾鲁河重要河段进行了疏浚整治和有效保护,致使成为一个运行状况良好的活态遗产资源,正在进一步迎接世界申遗专家考察评定。据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最终有27个城市的申遗项目被正式递交至联合国世界遗产组织,接受2014年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郑州“河道部分”依然在列。

 

2014622日,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共有27段河道和58处遗产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涉及河南省5个城市7处遗产段点,分别是通济渠郑州段、通济渠商丘南关段、通济渠商丘夏邑段、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洛阳含嘉仓遗址、洛阳回洛仓遗址、浚县黎阳仓遗址”。其中“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即是“中国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活态遗产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大运河郑州荥泽枢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遗产丰富底蕴深厚,作为当今中华文明发祥文化圣地的一个历史文化奇葩、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借助保护传承利用历史战略机遇,进一步深化其遗产研究,为促进中原经济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都市区建设,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供挖掘调查考证科研依据,就更具有特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原载:《中国文化报》·《大运河文化专刊》

 

 

 

 

 


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